2025年08月26日
霍尼韦尔2025年08月26日
PTC2025年08月22日
魏德米勒2025年08月21日
智芯半导体2025年08月21日
PTC2025年08月26日
海克斯康
2025年08月12日
桥田智能
2025年08月11日
深视智能
2025年08月06日
倍福
2025年08月26日
海康机器人
2025年08月26日
研华
2025年08月26日
发那科
2025年08月26日
Littelfuse
2025年08月26日
倍加福
面对新一轮关税政策可能带来的全球制造链动荡,许多人再次提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:这是否将迫使跨国制造企业把产线迁回美国本土?
在全球运营数十载、同时即将拆分为三家独立上市公司的美国工业巨头霍尼韦尔,或许给出了最具代表性的答案。其航空航天业务负责人Jim Currier在最新采访中,详尽回应了关税、地缘政治及供应链重构等挑战,展现了这家制造巨头对“制造回流”问题的真实态度与现实选择。
战略拆分是为了更聚焦
霍尼韦尔近期宣布,将拆分为三家独立的上市公司,其中航空航天板块将单独上市,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纯航空航天企业。这项拆分计划并非出于应对关税的短期动因,而是基于“不同业务战略方向与增长驱动因素的分化”,以便更高效配置资本,提升股东与客户价值。从Currier的表述中可以看出,霍尼韦尔并未以“迁回美国”作为应对关税不确定性的首选,而是通过业务独立化和全球战略布局增强灵活性。
面对地缘经济变化和已经实施的新一轮美国对华关税,Currier坦言,确实给供应链带来了焦虑与不确定性。然而霍尼韦尔的策略并非缩回美国,而是依托其全球布局来应对冲击。
他指出:“我们是一家全球性的航空航天公司,在世界各地都有制造基地,无论是民用还是国防相关产品。”这意味着,霍尼韦尔选择的并非“把制造带回家”,而是“就近布局、灵活应对”。
这种分布式制造策略使其在面对关税调整时具备更强的应变能力。Currier也强调,尽管关税政策不断变化,但在当前格局下,“对霍尼韦尔航空航天业务的影响是有限的”。
制造升级与本地化成为焦点
相比将生产迁回美国,霍尼韦尔更倾向于深化在新兴市场的本地化能力建设,尤其是在印度市场。随着印度商业航空需求爆发,霍尼韦尔计划将印度本地采购规模扩大四倍,并考虑在当地建立维修、保养和大修(MRO)设施。Currier透露,这一决策将在一年内完成。
更重要的是,霍尼韦尔在印度不仅布局制造,还投入了逾20年建设三大航空研发中心,聚集超3,000名工程师,累计研发投资达数亿美元。这种“制造+研发”模式不仅降低了对单一市场(如美国)的依赖,也提升了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弹性。
霍尼韦尔对制造本地化的理解也不局限于民用领域。Currier指出,全球国防自主化趋势日益明显,欧盟等地区纷纷加大本地国防投入,减少依赖进口。霍尼韦尔也在积极将其民用与军用技术共同应用于印度本地,推动该国由国防技术“净进口国”向“净出口国”转变。
这意味着,与其将制造从中国或其他海外市场迁回美国,霍尼韦尔更倾向于借助本地创新和技术转移,在不同地区复制完整的供应链闭环,从而贴近需求、规避壁垒。
更像“全球重构”,而非“回美国”
从霍尼韦尔的最新战略中可以看出,所谓制造业因关税回流美国的说法,并未在这家跨国制造巨头的实践中得到体现。相反,霍尼韦尔选择的路径是全球供应链的再平衡:一方面加强全球业务的聚焦与资本调配,另一方面将制造与研发深入嵌入高增长市场如印度,同时密切关注地缘政治的防务需求变化。
在关税政策尚不明确的背景下,霍尼韦尔的“应对之道”既不激进回撤,也不一味分散,而是依托全球网络与本地能力,保持灵活调控。这或许是当今大多数全球制造企业在面对贸易壁垒时,更为现实与可持续的选择。
关税战的硝烟未散,但霍尼韦尔用行动给出了一个清晰信号:制造业的未来不在“回美国”,而在“更聪明地布点全球”。制造回流的故事,可能只是一个政治口号,而真正决定供应链走向的,是全球需求、技术能力与本地政策的综合平衡。